重点关注

国机集团3部作品获评中央企业优秀故事

发布时间:2023-08-29 文章来源:中国恒天、中国农机院、中国一拖

  近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联合人民网举办的“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企业答卷”第六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评选结果公布,国机集团3个图文作品脱颖而出,其中,“匠心铸造大国重器”荣获二等奖,“行而不辍,躬耕为民”和“青春的颜色是奋斗”荣获优秀奖。 

  本届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目标要求,更好展现中央企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担当作为,进一步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 

  一起来回顾这三部获奖作品,向国机工匠学习! 

  匠心铸造大国重器 

  他在业内早有名气,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却甘愿从基层做起,一头扎入成卷机、棉箱、梳棉机的研发天地; 

  他临危受命,创新有魄力,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克了一个个自动络筒机产品难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是徒弟心中指点迷津、敬佩不已的好师傅,是山东省泰山产业的领军人,是“中国纺织大工匠”; 

  他就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宏大”)总设计师车社海。 

  “新时代的工匠就要爱岗敬业,选择这个行业就要一辈子爱这个行业,不断超越自我,努力百倍做到极致,争做行业第一。”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信念,车社海能数十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国产自动络筒机集大成者。 

  从头开始:板凳甘坐十年冷 

  时间回溯到2002年,车社海作为优秀人才被青岛宏大引进。虽然在行业已经小有名气,但他还是主动放下“光环”,心甘情愿从一名最普通的设计人员干起,一头扎进了成卷机、棉箱、梳棉机的研发中。 

  为了尽快熟悉公司产品,车社海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在设计成卷线时,一年设计1000多张图纸的纪录至今仍被同事津津乐道。 

  伴随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的需要,200710月,研制细络联型自动络筒机的重任落在了车社海的肩上。新产品要在20087月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上展出,时间紧,任务重。车社海没有丝毫犹豫,揭榜挂帅,组建团队,带领项目全体人员立下军令状。他们分工协作,在不能测绘、不能拍照的情况下参观、调研,加班加点出项目赶方案,不断地进行产品试制、调试。在团队成员的密切配合和夜以继日的努力下,青岛宏大展出的细络联设备成为展会上唯一与细纱机连接成功并顺利运转的新产品,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户驻足观看,在行业引起巨大反响。 

  创新尚实:匠心打磨铸精品 

  20151026日晚上10点钟左右,一场关于落筒小车到底该如何改进和发展的研讨会仍在激烈地进行。 

  当时,两种观点僵持不下:一种是完全自主设计,研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小车,但是技术工艺难度大,时间又比较紧张等,风险较大;另一种观点是在现有小车的基础上改进,待23年后再推出新一代小车,这样比较稳妥。车社海权衡后果断地说道:“时间不等人,形势不等人,要想抢占制高点,实现自动络筒机产品新突破,不给市场上的用户造成更多的麻烦,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落筒小车。” 

  车社海坚持一步到位,走自主开发道路。如今,青岛宏大已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落筒小车,车社海创新尚实的奋斗精神极大地推动了公司自动络筒机产品的升级换代。 

  近年来,车社海带领团队持续攻关,取得了一项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绩。其中,在高效插管装置、络筒小车、单锭自助生头装置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研发突破,均属国内外首创,奠定了企业世界四大络筒机供应商之一的坚实地位,并一举打破了国外多年垄断。 

  言传身教:蓄势期远带团队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车社海用自己的苦干实干和责任担当走出了一条我国自动络筒机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诠释了一颗永不褪色的“匠心”。 

  车社海凭借自身努力和付出收获了多项荣誉,他拥有国家专利68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7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发表各类文献专著15篇。同时,他还荣获“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纺织行业“中国纺织大工匠”称号,他还是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获得诸多荣誉的同时,车社海不忘带好团队。在青岛宏大举办的“青蓝杯”师带徒培训活动中,车社海的徒弟自豪地说:“师父是个极具创新精神的人,在我迷茫和困惑时,他总是能指导我做出正确的判断,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过硬的技术实力和谦逊亲和的处世态度,让我对他敬佩不已。” 

  在车社海的带动和影响下,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水平高、有创造性思维的领军团队已经崛起,人才团队的建设也为青岛宏大实现第二个百年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行而不辍,躬耕为民 

  他首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小麦免耕播种机,打破了国外核心技术的封锁垄断; 

  他荣誉加身,却始终躬耕田野,了解农民的机械化需求,用科技助农,助推乡村振兴; 

  他不辞辛苦,远赴埃塞俄比亚,推广新型农机产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他是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是农机化事业的带头人,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学军。 

  工作以来,杨学军平均每年有大半年的时间都忙碌在田间地头,收集一手实验数据,了解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机器,我们就应该研究什么样的机器。”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 

  2009年,他获评中央企业劳动模范,2021年,获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劳动模范……荣誉加身的他依旧脚踏实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多次奔赴国机集团定点帮扶点四川省朝天区,为当地农户研发安全、便携、高效的核桃采收机械,助力朝天特色产业的发展。 

  躬耕田野 推进产品开发和推广 

  经过多年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的经验积累与探索,杨学军首创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小麦免耕播种机,打破了此前国外大型小麦免耕播种机在我国的垄断局面,助力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等十多个省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效带动农业增产增收。如今每年春耕时期,一台台免耕播种机驰骋在祖国大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卷。 

  为了突破我国植保机械产品机型小、技术落后、作业效率低、安全性能差等瓶颈,弥补高地隙施药装备的长期空白,解决制约高秆和中耕作物生长中后期病虫害的高效安全防治问题,杨学军带领团队研制了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该成果已推广使用,并逐步替代进口产品。该成果获得2014年度中国机械联合会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除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杨学军还积极开拓国外市场。2015年以来,他带领两位年轻同志,不远万里,奔赴埃塞俄比亚,努力克服水土不服导致的身体不适,坚持在田间地头做试验。当地参与试验的非洲技术人员都被他们不怕困难、勤奋工作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历时四年,杨学军团队研制的苔麸播种机,解决了当地小粒种子精量播种、开沟器堵塞严重、驱动地轮粘土严重无法转动等问题,将当地农民传统的撒播改成了条播,不仅节省种子40%以上,而且增产15%以上;研制的小型脱粒清选机,每天可完成1418人收割的苔麸脱粒和清选;研制的中型脱粒机效率提高了3倍,且操作更加简单,使种子更加清洁;创新设计的小型联合收获机,具有历史性意义,解决了从无到有的倒伏苔麸收割及小型联合收获问题,一次作业效率相当于当地2030个人同时开工;研制的中型苔麸联合收获机效率又提高了5倍。 

  埃塞农业部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重视,并积极推进产业化工作。 

  科技助农 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省朝天区是中国核桃之乡,也是国机集团的帮扶点。多年来,传统的人工采摘核桃方式费时费力,劳动强度高、危险大,还一定程度影响核桃的品质。如何帮助农户便捷、高效、安全地完成核桃采摘成为杨学军最挂心的事。 

  202012月开始,杨学军带团队多次前往朝天区进行实地调研,在核桃收获季节,又多次进行实地测试,积极研发核桃采摘相关设备。经过努力,目前核桃收获机经过三代改进,已形成便携式轻便型、推车式和自走式核桃收获机共3款机型。此外,团队研发了核桃树根清土机并经过两代改进,形成电动、油动2款产品,采收清土一体机1款产品,大大提高了采收率。每台农机每天能最大限度代替10人次的工作量,每天降低成本达1000元以上。 

  目前,杨学军还兼任中国农机学会耕作机械分会主任、中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植保与清洗机械分技术委员会主任、耕作和施肥机械分技术委员会主任,不断践行行业带头人的职责。在做好科研和开发工作的同时,他依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积极组织和主持、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及审查工作,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多年来,杨学军主持和参与了几十项国家项目,开发出耕种、植保机械30余种,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6项,授权国家专利50余项,主持和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10余项,参与编著3本。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杨学军悉心培养科技人才队伍,带出了30多人的两个团队,培养和指导了20多名研究生。 

  杨学军用坚定的信念、无悔的热情和实际的行动,投入到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青春的颜色是奋斗 

  他是不甘囿于亲戚饭馆的“小厨师”;是“笨鸟先飞”用勤补拙的后起之秀;是不断沉淀自我,用心钻研业务、苦练技能的青年车工技师人才。他的身上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奋斗铸就了闪亮的青春乐章。 

  他就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拖”)汇德公司夹具实业部车工陈丙有。 

  “厨师”出走,成就最年轻的车工技师 

  十多年前,初中毕业的陈丙有在亲戚开的饭馆里成了一名“厨师”,每天和柴米油盐、锅碗瓢盆打交道的他越发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我必须出去闯一闯,成不成功都要对自己有一个交代。”陈丙有认为,尽管自己的学历低,但只要努力一定不比别人差。 

  2007年,陈丙有怀揣着小小的梦想,来到了汇德公司。“第一次看见飞快旋转的车床主轴,心里特别害怕。”陈丙有说,虽然有些迷茫、有些害怕,但这是自己选择的路,不管有多难都要坚持,一定要干出个样来。 

  就这样,师傅干活,陈丙有就在旁边看着、学着;师傅休息,他就跑到检查站,拿着别人干好的零件和图纸对照,仔细记录。3个月过去了,和陈丙有一起入职的技校生都开始独立工作了,陈丙有仍然跟着师傅学习。“最开始有点着急,但我底子比别人薄,就必须付出更多努力。”陈丙有说。 

  转眼又是3个月,学习了整整半年的陈丙有终于独立干出了第一个零件。拿着自己干出的零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有了成品的陈丙有乘胜追击,很快在车间里有了“一席之地”。到汇德公司的第二年,在技术比武中,他力压众多老师傅取得第二名,成绩仅次于他的师傅。 

  2009年,19岁的陈丙有代表汇德公司参加了中国一拖车工技术比武获得了第一名,还被授予“一级技术能手”和“知识型职工”称号,成为了中国一拖最年轻的车工技师。陈丙有说,这是对自已工作的肯定,有了这个奖,更有信心能在车床上有一番作为了。 

  沉淀自我,攻克一个个难关 

  随后的几年,陈丙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操知识,成为了车间里一名“挺牛”的员工。一次,汇德工装公司承接了靠模杆产品,这个产品里面的靠模铜螺母是极少见的英制螺纹,在普通车床上无法调制出来的,车间技术员告诉陈丙有,只有在普通车床上装夹转换的特殊挂轮才能加工出来,但整个汇德公司没有可装夹变换挂轮的车床。 

  陈丙有没有因为设备的限制放弃这个零件,下班后他上网、看书查询资料,发现数控车床上能实现这个零件的加工,但他对数控车床不熟悉,于是他找到数控车工一起商量,数控车工也解决不了的问题,陈丙有就自己想办法。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顺利完成了任务。“越难的零件越有挑战性,这次费劲大,再遇到这样的零件不就轻而易举了吗。”每次完成一个困难的任务陈丙有总是这样说。 

  此外,他的《模架轴套内孔磨的加工方法改进》项目解决加工模架轴套内孔磨工序时因装夹受力变形、内孔找正不当问题;《零部件支重轮轴瓦装夹与加工》项目达到快速装夹,同时加工两件的效果,效率提高四倍以上。《T型支座91零件的二级工具制作装卡及其加工方法》项目,打破其常规的四爪装卡,实现快速定位,装卡快捷,省时省力的同时,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完成零件的加工,效率提高数倍。 

  十年,用成绩点亮青春 

  20138月,中国一拖推荐陈丙有代表河南省参加第九届“振兴杯”全国青年技能大赛。在得知参赛选手要会运用autoCAD等计算机软件绘图后,陈丙有一度想放弃参赛。“我连电脑都不太会,这些软件更从来没有接触过,心里一点底也没有。”陈丙有说。知道他的顾虑后车间领导鼓励他,说尽最大的努力去干,就当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就这样,接下“重担”的陈丙有开始积极“备战”。报名后的一个月里,陈丙有一有空就去找青年大学生同事学习制图软件,每天都努力练习。终于,到了比赛的日子,陈丙有和河南省代表队的其他成员一起来到了沈阳机床厂,看着一台台先进的设备陈丙有心里更没底了。 

  “加油。”陈丙有在心里默默为自己鼓劲。终于,陈丙有顺利进入车工类决赛。决赛中,陈丙有小心谨慎,面对着从来没操作过的设备和零件,他仔细对照图纸,一点点加工,顺利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了加工任务。最终,陈丙有获得了第9名,这也是河南省唯一一位进入前20名的选手。 

  一晃十年,今年,陈丙有再次征战振兴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虽然也有犹豫和彷徨,但他决定再拼一次。为了这次比赛,陈丙有白天到机床旁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的实操训练,每天晚上进行理论学习到凌晨两三点,业余时间再找老师傅请教。 

  凭借不懈的努力,陈丙有获得“振兴杯”河南省职业技能大赛车工第2名,并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全国比赛,获得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铜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执着的梦想、不懈的努力,成就了陈丙有的车工梦。 

附件: